人民银行:创新扶贫模式 助力民族村寨展新姿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新浪网

  原标题:人民银行:创新扶贫模式 助力民族村寨展新姿

  来源:金融时报

  “我本是超级‘大剩男’,从没想到自己还能盖上大瓦房、娶上好老婆,感谢党中央脱贫致富政策,感谢人民银行驻村工作队,让我过上幸福生活。”湖南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的施六金与妻子吴春霞围着火炕烤火说笑。火炕上方的房梁上挂满了腊肉,满屋里飘着幸福的“年味儿”。

  这只是十八洞村实现产业长久脱贫致富的225户939人日常生活的缩影,在十八洞村,因脱贫攻坚而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还有很多。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年来,人民银行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嘱托,把少数民族地区列入金融精准扶贫重点名单,指导分支机构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助力精准脱贫,为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注入了动力,一个个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实现整村脱贫、整族脱贫。

  湖南湘西:“飞地经济”“贷”动十八洞村实现小康示范新飞跃

  十八洞村曾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驻村工作队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贷”动十八洞村225户939人实现产业长久脱贫致富。2016年底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

  在人均耕地0.83亩,地无三尺平的十八洞村能发展什么?

  面对这个难题,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创新打造“飞地经济”模式,在村外流转土地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和果业公司,并指导银行机构为种植基地发放贷款1000万元、为果业公司发放扶贫再贷款5640万元,吸纳300名贫困人员就业。如今,十八洞村已发展起4000多亩猕猴桃产业园,2019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为村民发放分红118万元。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金融支持。人民银行湘西州中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1”的撬动作用,推进N家银行、N项金融措施和资源跟进,建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和村级银行网点,推动金融扶贫服务站与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电商“三站”融合共建,并指导金融机构为136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08万元,全面支持十八洞村开发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山泉水6大特色支柱产业。

  2019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一纸空白增加到126.2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跃升到1.4688万元,村里大龄青年全部“脱单”。如今,十八洞村已由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嬗变为小康示范村寨。

  广西河池:“大扶贫+小扶贫”助力毛南族整族脱贫奔小康

  “以前不懂啥叫金融,自从来了人民银行扶贫干部,成立了古周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入‘贷牛代养’菜牛产业致富项目,啥都懂了。”刚刚办妥肉牛养殖专项贷款手续的环江县古周村致富带头人颜金刚、谭文安乐开了花。

  两位所在的环江县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15年毛南族贫困发生率高达19.56%。为了帮助毛南族人民脱贫,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构筑“大扶贫+小扶贫”新路径,4年减贫6.53万人。2020年5月9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其中,大扶贫是指,河池市中支充分运用“信贷+信用”“信贷+再贷款”“信贷+担保”“信贷+保险”“四个信贷+”“大扶贫”举措,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支持水果种养产业脱贫致富为主要方向,推动环江县毛南族金融扶贫和产业脱贫融合发展。

  环江县下南乡波川村的谭美春即是受益者。她是2016年的脱贫户,也是波川村致富带头人。她先后获得“果农贷”24万元,发展出了初具规模的柑橘园,2019年正式挂果60多亩,收入近30万元。

  几年时间里,河池市中支引导环江县各银行机构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1.65亿元、“果农贷”2.1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3128万元、支农融资款450万元,使得许多像谭美春一样的贫困户获得了金融信贷支持,类似柑橘园的产业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河池市中支还不断强化“小扶贫”精准对接,2015年以来,累计派遣17名扶贫干部下乡驻村参与毛南族扶贫工作,辖区各金融机构作为定点扶贫村后援单位共承担6个毛南村的脱贫攻坚任务,合计帮扶贫困户645户2378人,为村集体在加强党建、住房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医疗保障、控辍保学、安全饮水、道路畅通、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提供援助。

  四川攀枝花:接轨网络“快车道”“穷窝凼”变“金窝凼”

  在大窝凼村的直播带货现场,人民银行攀枝花市中心支行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成员共同主播,一头300多斤重的跑山猪,不到30分钟在线上被抢购一空。当天在现场的村民毛阿只惊叹:“原来猪肉是可以这样卖的!”

  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大窝凼村曾是四川最艰苦的贫困村之一。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攀枝花市中心支行牵头对大窝凼村实施精准扶贫,“穷窝凼”变成“金窝凼”。

  带头打破山旮旯的“窝凼思维”的是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党员干部。他们利用互联网“流量思维”,突出产业扶贫,让大山里优质的原生态农产品、旅游资源成为持续经济增长极。

  2019年10月,大窝凼村集体经济搭乘“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的政策快车,注册了“金窝凼”品牌商标,并在互联网平台设立网店、微店,全方位拓展市场流通渠道。

  2020年5月,在驻村工作队耐心宣传引导下,大窝凼村41户村民出资21.87万元,成为“攀枝花金窝凼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始股东。大学生李素德主动放弃月薪1万元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成为公司的一名董事。“外面再美也不是自己的家,现在回来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李素德的想法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大窝凼村掀起了一波外出打工转为返乡致富的新风潮。

  攀枝花市中支还创新构筑“1+1>2”融合发展架构,打破村界、乡界、县界的区域概念,指导村集体经济把攀枝花市、盐边县20多种特色农产品纳入到“金窝凼”产品序列。搭建“线上网销+线下展销会”平台,走出了一条“时尚”的脱贫路。截至2020年9月底,“金窝凼”微店已实现销售额80万余元,销售利润30万余元。

  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扶贫成果,再到乡村振兴发展,攀枝花市中支从借“船”要发展,到借“道”走出山,运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出大窝凼村自我持续“造血”能力,老乡们如同插上了致富的翅膀,不仅扶了贫,更扶起了不等不靠、自我发展的“志”。实现整族脱贫,毛南族翻开了历史新篇,站在了新的幸福起点上。

责任编辑:王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