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滴滴自动驾驶的今天明天后天
来源:《财经》杂志新浪网

  文/蘧毛毛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火了。 

  近日,百度Robotaxi在北京全面开放,引发北京市民的体验兴趣;今年以来,滴滴出行、AutoX和文远知行WeRide等企业也正式上线了Robotaxi。 

  自动驾驶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是Robotaxi是公众能够真正体验到L4级自动驾驶的车辆。“Robotaxi的接单量是非常满的,现在运营基本上处于紧锣密鼓的节奏。”近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OO孟醒在接受《财经》杂志记者独家专访时称,自上线Robotaxi以来,滴滴出行平台上报名人数已经接近4万人。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OO孟醒

  目前,Robotaxi的抢滩号已经吹响。百度、文远知行、滴滴、AutoX、小马智行等出行公司都在布局Robotaxi,并于今年集中开始走进市民的生活圈中。

  6月27日,滴滴Robotaxi在上海试运营。用户在滴滴出行App新增的“未来出行”中选择行程起点和终点,就可以申请体验到滴滴的Robotaxi。滴滴出行作为国内第一大出行软件,其Robotaxi如何与其业务流量相结合,使自动驾驶真正走入公众的生活,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滴滴内部,自动驾驶也成为公司内部的业务重点。目前,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已经发展了4年多的时间。2019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独立为公司,专注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 

  孟醒认为,Robotaxi是滴滴发展自动驾驶业务以来技术的集大成者。他将已经试运营的Robotaxi比作自动驾驶“今天的车”。后续根据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还会有介于前装与后装之间的“明天的车”,以及不需要设计油门和刹车的“后天的车”。

  这样的思路也可以简化为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发展的粗略框架。自动驾驶作为衍生出来的出行增值服务市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发掘,技术、法规等问题也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Robotaxi运营仍有两大特点,一是仍需配备安全员;二是免费试乘体验。也就是说,Robotaxi距离商业化仍有距离。 

  孟醒认为,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交替上升的,自动驾驶也不例外。“预见未来是非常困难的,还没有看到事情的发生路径,很难准确地预测出它的每一步,并划出一个完美的框架来做这件事。”孟醒坦言。

  “摸着石头过河”,滴滴并不是独行者。 

  今天的车:Robotaxi是当前技术集大成者

  随着交通产业的变革,汽车与出行业务的边界正在模糊化。技术尚不成熟但是发展空间广阔的自动驾驶业务成为了出行平台重点押注的业务。2016年,滴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团队,并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测试。目前,滴滴已构建了路况感知、高精地图、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云控与车联网、自动驾驶调度产品和运营等多个团队。 

  2019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随后,滴滴与上汽、宝马获得了首批“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复盘自动驾驶业务近四年时间的发展,孟醒认为滴滴主要做好了一件事。“滴滴过去三四年做的事,其实就是开发一套安全有效以及智能化的系统,让它足够安全到可以承载普通乘客进行测试和体验。”孟醒称。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车企或汽车零部件厂商,包括通用汽车、宝马、大众、大陆、博世等;第二类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包括滴滴、谷歌、百度、阿里等,其中滴滴同时又是出行平台,在自动驾驶研发和使用中有双重身份;第三类是创业型科技公司,包括小马智行、AutoX等。 

  与第一类传统车企或汽车零部件厂商不同的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创业型科技公司以颠覆者的姿态直接切入了高级别无人驾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汽车厂商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提升驾驶体验,所以仍围绕L3技术打造,而Robotaxi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到了L4级别。 

  滴滴并不是行业的独行者。在滴滴自动驾驶部门成立的2016年,国内涌现出多家自动驾驶公司;2018年以来,多家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测试与运营,其中Alphabet旗下子公司Waymo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的升级意味着自动驾驶业务在滴滴内部战略意义的提升,同时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众连横更加密集;到了2020年,虽然相比起Waymo,滴滴出行、小马智行、AutoX等国内公司的自动驾驶业务虽然运营时间较短,但是Robotaxi也已经批量落地。 

  在这期间,资本市场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的态度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国内2016、2017年的时候,自动驾驶业务初步从风投行业到逐步更大的城市去获得认知。”孟醒总结称,“战略资本也经历了火热上升期到下降的冷静期,现在到了一个平稳时期。” 

  招商证券的研报认为,滴滴自动驾驶服务在上海开始运营,意味着国内自动驾驶落地再次提速。一方面,滴滴出行作为国内第一大出行打车软件,具有巨大的流量,使得自动驾驶体验更加普遍,加速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度。 

  另一方面,在当前各大公司纷纷入局自动驾驶的背景下,滴滴与高德代表着一种新的势力,原本由车企和科技巨头公司共同推动的市场,迎来了出行软件的入局,三方势力将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今天特别难的问题是怎么做妥协,怎么做产品定义。自动驾驶的目标不是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今天能看到的只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意味着每个阶段得有每个阶段的产品定义。”孟醒称。 

  2020年9月,滴滴获得合肥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截至目前,滴滴已获得北京、上海、苏州、合肥、美国加州等地的路测资格。从现实意义上来讲,这意味着滴滴的自动驾驶汽车将在更多城市场景开放路测,自动驾驶研发也会跑的更快。 

  于上海试运行的Robotaxi作为“今天的车”,成为现阶段滴滴对于自动驾驶的产品定义。 

  明天的车:介于前装和后装之间

  发展自动驾驶,是先场景后技术,还是先技术后场景? 

  “我认为在自动驾驶的场景里面,最适合长期跑下去的公司,一定是先定义场景,再从场景定义产品,最后从产品定义技术。而不是反向地先拿着技术,再看这些技术能做什么产品,这些产品能找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来做。”孟醒称。 

  滴滴发展自动驾驶一大优势便来自于其旗下出行业务多场景下积累的数据。与多数自动驾驶公司依赖测试车辆获取数据不同,滴滴依靠旗下的网约车业务获取了现实场景下大量长尾数据的集聚。 

  “我们天然就有最大的场景做这件事,同时基于这个场景倒推技术,再把技术拆分成了不同的阶段。”孟醒称。 

  虽然相较于传统厂商,科技公司在深度学习、数据算法等技术掌握上各有千秋,但是其在硬件制造的经验却远远不足。为克服自身领域的不足,大部分科技公司均绕不开与传统主机厂的合作,同时,传统主机厂也需要通过投资收购科技创业团队为自己开发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 

  对于这样的合作关系,孟醒认为还有成本投入方面的考虑。“毕竟自动驾驶在未来是重投入的产业,不会每家都能花这么多钱。所以我们会跟一些关系更近的主机厂一起来打造更深度的定制合作。”孟醒称,“这里面可能涉及到资本的投入,还有人员、技术、IP等方面的投入。” 

  目前,滴滴和丰田、沃尔沃、比亚迪等主机厂均建立了合作关系。孟醒认为,从本质上来看,滴滴与主机厂合作的第一阶段是比较初步的。相当于滴滴把车买过来,再进行技术上的后装改造,期间主机厂也可能会提供技术支持合作。下一阶段,滴滴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即与合作伙伴在车辆的量产平台上进行改造。 

  这种和主机厂合作的介于前装和后装之间的车,是滴滴下一阶段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车辆,它被孟醒称为“明天的车”。 

  在自动驾驶的突围战中,孟醒认为行业参与者均是在大的类似的框架之下来探索不同的路径。在“2020中国汽车论坛”上,孟醒曾公开表示,滴滴认为发展自动驾驶的关键有三个:一是人工智能的技术。二是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燃料即数据。三是边界,即是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网络。 

  三者组成了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DNA(D即data数据、N即network网络、A即AI人工智能)。基于8年累计的场景数据优势,滴滴可以进行更多维度的探索。“明天的车”成为滴滴当下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探索的方向。 

  后天的车:不需要设计油门和刹车

  受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内自动驾驶业务仍没有商业化时间点的预期。然而,商业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实现商业化,自动驾驶业务公司每天都要面临的困境便是——烧钱。 

  自动驾驶的巨大发展前景成为行业参与者愿意持续烧钱的原因之一。根据科尔尼数据预测,至 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包含车端、道路、云等)市场规模达800亿美元,至2030年市场规模达2800亿美元。2018年12月,Waymo推出自动驾驶载人服务Waymo One,并在凤凰城上线,成为全球Robotaxi商业化运用的开端,这让自动驾驶公司均看到了商业化的可能性。 

  在2019年8月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之时,滴滴出行CTO兼公司CEO 张博表示:“新公司希望进一步开放与汽车主机厂和产业伙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真正落地成为产品服务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有观点认为,让烧钱凶猛的自动驾驶业务独立,可以更加方便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去融资并实现商业化,这也成为滴滴减轻业务压力以及分散风险的最优解。 

  今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完成了首轮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超5亿美元融资,以加大研发测试投入,加深产业合作,推进在国内外特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载人应用。这是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成立后首次对外融资,也是目前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 

  “当Robotaxi真正能开始做运营服务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商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孟醒称,“但是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其实是多方协作的结果。包括主机厂合作伙伴,传感器、芯片的供应商,还有政策的开放时间等。”

  在推进商业化落地的同时,基于当前出行业务的体量,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滴滴出行App会上线“混合派单”模式,根据用户路线需求,安排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服务。按照规划,通过混合派单模式以及以往的路况大数据,滴滴将根据用户的订单路线适宜地分派订单给自动驾驶车辆。 

  孟醒介绍称,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还可以与小桔车服的充电加油服务、青桔单车等业务进行嫁接,也可以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生产定制车辆。 

  孟醒认为,未来自动驾驶定制车辆将发展成为纯前装的车辆。它不需要车内安全员,不需要设计油门和刹车,有单独的生产线,这样的车辆被孟醒定义为“后天的车”。 

  “后天的车”应该是什么样子?目前仍处于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中,它存在于自动驾驶发展的终局里。“如果理想化的状态是所有的车辆能力和今天司机能力是一样的话,我觉得按照今天的眼界,它有可能达不到,也有可能能达到。但是依据现在的客观条件还很难判断这件事,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孟醒称。 

  聚焦当下,从用户反馈中完善Robotaxi体验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优化路径之一。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也在自动驾驶公司、主机厂、供应商、政策制定方等行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裹挟着螺旋式上升发展。 

  “整体而言,我们看到主机厂在迭代变化,供应商的成本也在下降,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的发展今年也比去年感觉加快了许多。” 孟醒称,“Robotaxi已经在全国百花齐放,很多城市也都在加速开放,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相关内容